伊莎贝尔•科鲁克在汉源

简介

1939年,年轻的伊莎贝尔•科鲁克访问了汉源县,希望开展对这个地方的彝族的人类学研究。后来,伊莎贝尔称为一位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和她的丈夫大卫一道,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的很有影响的书,例如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 [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十里店](Routledge 1959年出版,国际书号:ISBN0710033931)。伊莎贝尔和大卫现在仍然住在北京(2000)。

彝族是四川西南部的土著民族,其语言和风俗习惯均与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不同。伊莎贝尔去过的村庄叫赵侯庙。经过过去六十年的行政改革,这个村现在叫做 板羊 村第三组,但当地人仍然叫它赵侯庙, 据说三国时代的名将赵云的坟墓就在这里。

自从1997年二月以来,我们一直在资助赵侯庙的儿童上学,并在1998年十二月,作为我们的妇女农村信贷计划的一部分,向那里的妇女发放了贷款。

一位共同的朋友向伊莎贝尔介绍了 DORS。在1998年十二月,伊莎贝尔给我们她在第一次访问这个村子时拍摄的照片。我们把这些照片带到赵侯庙,向那里的人们显示,问他们村子的历史,看有没有人还记得伊莎贝尔的访问。接下来是伊莎贝尔的故事,她的种种观察,以及迄今的种种变化。

(黑白照片为伊莎贝尔所摄,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从左至右)伊莎贝尔•布朗(科鲁克),时年二十三岁;爱玛•布罗德贝克和黑彝公主。

1939年三月,我从雅安出发,和一位美国传教士,爱玛。布罗德贝克,旅行通过爱玛熟悉的彝族地区。我们步行通过山口,来到汉源县,住在一所学校的校园里,然后,我们来到富林镇〔现在 DORS 办公室所在的县城〕。我们访问了爱玛熟悉的 赵侯庙,并通过爱玛认识了家族的头人李,李邀请我们回到他的村里去住。”

"在那一年的七月,我们站在筏子上渡河,在船夫用竹竿撑到河里时,筏子没在水里,水淹到腿肚子。水流湍急,我们被冲到下游几里路以外。然后, 我们向南步行到当时这个地区的首府越西县城。 整个地区是鸦片种植区,大片的田野种满鸦片。在越西,我们住在“林王子”家里,后来才知道林是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生。尽管他本人已经汉化,他的妻子却是彻头彻尾的漂亮的黑彝公主。〔彝族分为两支:白彝和黑彝, 而白彝汉化程度较高。〕

 赵侯庙村

赵侯庙村或板羊村三组位于湍急的大渡河一个缓慢的转弯处的东岸,处于一条山谷的入口。一条山涧从山上流下来,穿过村子,流入河边呈扇形的三角洲上的水田里。在伊莎贝尔访问这个村子时, 她作为客人住在保长家里的一个房间。左图是伊莎贝尔从山谷另一侧看到的景象,水稻田位于主要用木材建成的房屋右边。

社会组织

当时,彝族的奴隶制民族。家族以头人或头人家族为核心,通过拥有奴隶而增强地位,而这些奴隶(根据汉族历史记载)经常是到其它地方抢劫时俘获的。

1939年,赵侯庙的一个保长,和他的作为副手的五个弟兄,控制了大渡河东岸的一大片地区,包括山上的村庄。 这个地区现在叫做顺河彝族自治乡,由六个村子组成,包括 DORS 实施项目的觉托村,板羊村 和纳尔村。据今天村里的老人说,当时所有的年轻人都到赵侯庙来为保长效劳。在那个时候,村里的人口要多得多,有二百五十到三百人。

李光斗(音)〖又名李民高 (音)〗(中),1939年时赵侯庙的保长,和他的两个作为副手的兄弟,李民才和李民锋(音)(右)。

保长和他的家庭拥有这个地区的所有土地。在他的管辖区的人们和他们的奴隶都在田里干活,而奴隶还要放牧牲畜,照看主任家里的孩子。根据伊莎贝尔对这个村的观察,李光斗的家族都拥有奴隶。

右图所示,是李民才的妻子和保长家里的一个奴隶姑娘。这个姑娘的名字叫七丫,可能是指“第七个丫头(奴隶姑娘)”。她当时年仅十三岁,其工作是放羊。

伊莎贝尔还写道,保长家里的妇女穿裤子,而奴隶姑娘和妇女穿裙子。赵侯庙的大多数奴隶来自大渡河南岸或东岸。

现在,彝族不再拥有奴隶,但养羊的活路仍然由年轻姑娘或有时由老年人承担,他们每天早晨赶羊上山,看守它们,不让它们践踏庄稼,傍晚吆喝它们回家。

今天,赵侯庙,即板羊村第三组,行政上属顺河乡管辖。乡(镇)是中国最低级的政府,由乡领导人和党支书领导,管理所管辖的村庄的事务。我组也不时要跟项目村庄的村长,党支书,妇女干部,和会计等人物合作。每个自然村(组)有一个组长,处理日常事务并代表该村。  

农业

和汉源县南部的很多村庄不一样,赵侯庙有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充足灌溉的水田。在伊莎贝尔1939年夏天访问时,她拍下了用水牛犁田的照片。那个时候的土地都是保长和他的家庭所有。与DORS交谈过村庄历史的一个妇女还记得她的父亲谈到过在李光斗的土地上劳动的情形。现在,妇女仍在田里劳动。不象当时的很多汉族妇女,彝族妇女的脚没有缠过。

 

过去和现在。伊莎贝尔摄于1939年夏天的水田,右图是六十年以后,长着冬小麦的同一块田。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和整个中国农村一样,赵侯庙的土地是集体耕种的。这个时期唤起老人们苦涩的记忆。粮食由公社在村里计划供应。那时,每个人都吃得很少,而很多人死于饥饿或疾病。伊莎贝尔访问时的统治者也不例外,而据今天赵侯庙的老年妇女说,李民才的妻子就是当时的死者之一。她没有儿女。

自从八十年代早期的农业改革以来,土地分给了农户,承包期为三十年。土地不能出售,而家庭内部的土地分割也要得到管理土地分配的乡政府的批准。今天,水稻和冬小麦在水田上换季种植,山上的坡地则用来种植玉米。

毫无疑问,在1939年,这个村的田里主要种植水稻和在山上的干地种植荞麦。当时,在中国有很多人吸鸦片,并且成瘾,但伊莎贝尔记得,在赵侯庙没有种植鸦片。 而在大渡河以南,种植鸦片的田野是当地一景。附近的雅安城是本地的鸦片集散中心,并通过汉源运送出去。村里有权有势的人当然吸鸦片。现在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当时鸦片在村里流行的情形。

教育

当伊莎贝尔在赵侯庙的时候,她住在保长的家里-1949年以后,在集体化时期,这所房子被用作学校。现在,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沿河边的路走两公里,到顺河乡政府旁边的学校去上学。三十年代这里也有了传教士举办的学校。由于中国农村1978年的改革,农村教育的主要费用都下放给了村子和家庭。有些家庭没有能力送它们的孩子上学。我组自从1997年二月以来,一直在通过代付学费来支持赵侯庙的最贫困的家庭。

当时的保长也很重视教育。他曾经支持了传教士开办学校。 在伊莎贝尔访问时,李民才正在河对岸 田坝镇的师范学校学习。(保长的兄弟之一,图中戴帽者。)李光斗的大儿子则在汉源县的一所学校念书。

巫师与墓地

据说,彝族奉行泛神论的信仰,即崇拜自然和动物的神灵。他们还使用萨满(或称毕摩),即那些据说有特殊能力或者能与神灵交通的人。在赵侯庙时,伊莎贝尔遇到了来自田坝镇的姓刘的毕摩,而根据她当时的笔记,这位毕摩是李光斗的得力助手。在去赵侯庙的路上,伊莎贝尔经过了田坝镇,并且亲眼目睹刘毕摩让一个人着迷,竟然用舌头去舔烧得吱吱作响的滚烫的铁铲!

〔PHOTO〕刘毕摩和田坝来的另外两个人,都戴着至今彝族人还戴的有流苏的呢披肩。  

今天,村民们谈起这个被官方描述为“迷信”的话题时还有点难为情,但他们确实告诉我们,现在还有毕摩,而且他们还在使用他们。在DORS访问汉源县的很多彝族村寨时,我们也看到有趣的柳条或稻草扎的模拟人像。毕摩似乎也用于传统的治疗仪式。

在附近的觉托村,罗斯亲自目睹了一次保佑村民的仪式,保护村民不受天灾…水土流失、干旱、暴风等等…带来的损害。参加仪式的村民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毕摩祭祀玉米、香粉、高粱酒等祭品。各村民都带了供品。毕摩把大渡河的水、茶、和高粱酒搅混在一口小碗里,随着绕了村民几周一边抨着小碗一边吟咏着。然后他半个小时在村民旁边继续地吟咏着,同时用本地一种叫‘香冠’的灌木的一枝向村民洒着碗子里的合剂。祭祀仪式做完,村民都可以喝几口被保佑的酒。这个仪式要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

与汉源县的其它彝族村寨不同,赵侯庙的村民土葬死者,而且这样做有很长时间了。 在别的村寨,例如苏古,有一片神圣的树林是不能砍伐的,除非用于火葬。在举行葬礼时,要在树林里修建一个石堆,遗体放在上面火化。右边这座伊莎贝尔当年拍摄的坟墓,迄今犹存。(左边远处) 

交通

自1939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汉源县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交通条件的改善。汉源县现在还是一个边远地区,但已有一个从昆明到成都的火车站,这条铁路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大渡河两岸的很多地方都有慢车车站。

这个变化影响到了赵侯庙,在那里,一条联结乌斯河车站和汉源县城并通过村里的新水泥路已经建成。对现在的村长来说,这很方便,因为他有一辆卡车,可以利用这个条件谋生。根据伊莎贝尔的回忆,当她到赵侯庙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一条沿河的曲折小道。

这个村子现在通了电,用于村里照明和粮食脱粒和粉碎机械的供电。这些机械供集体使用,但是由一个家庭负责管理。

衣着

 
彝族有他们绚丽的传统服装。但是,这些服装通常留到特殊场合穿着, 例如婚礼以及某些节日。

在汉源县的彝族中间,每天看到的就是这种男人戴的披肩(如左边这位竹山村的男子),和妇女穿的背心和方形的头巾(在竹山村的年轻妇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背心和方形头巾上的盘发)。

看起来,赵侯庙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穿现代服装,男人和妇女都时兴穿牛仔裤和西装。

(从左至右)李民才,保长李光斗和他的二儿子,四岁的牟力,他的妻子,一个抱着李光斗一岁的三儿子牟嘎的匿名奴隶。当罗斯在1998年向李均问起关于这些照片时,李确认保长就是他的祖父, 而照片上那位牟嘎就是他的父亲(现已去世)。左边远处是一群今天的村民好奇地看六十年前拍摄的那些照片。许多人在认出伊莎贝尔记载的名字时,已不记得照片上那些人的容貌。

自从伊莎贝尔访问以来,赵侯庙发生了那些变化?

在 1998年DORS 走访赵侯庙时,我们发现了伊莎贝尔住过的李氏家族在1939年以后的情况。在伊莎贝尔访问的两年以后,这个村子受到从现在的马托镇来的另一个家族的攻击。村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有多达七十人被入侵者杀害。村子被付之一炬,许多木头建筑被毁。村民们被迫逃到河的对岸,到田坝(即那位毕摩的家乡)寻求支援,以便反击入侵者。在村寨的历史上,这次战斗是一个如此重大事件,我们采访的许多老人(左边观看伊莎贝尔的照片的人们)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些人至今怀着痛苦的记忆。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建了整个社会结构。奴隶主和军阀一去不复返。对赵侯庙来说,这个时期充满了各种斗争。李光斗(左)这位在伊莎贝尔访问时的保长,在1949年以前就因吸鸦片死了。 他的职位由他的兄弟李民扬接替,而李民扬在五十年代被当局关押了十年。后来,他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附近的一个地方政府官员。他在1986年死于车祸。另一个兄弟,李民锋在一次争吵中被一个汉族政府官员在汉源杀害。

六十年代,对当地的许多住户来说,是集体农业和困难重重的年代。    

今天的生活

赵侯庙今天是板羊村的一部分,而这个村又被确定为“特别贫困村”。许多人靠平均不到八百五十元人民币的年收入生活。这个自然村的条件仍然很艰苦,而村民们依靠出售水果,坚果,外出到本地工厂,矿山,或建筑工地打工,补助他们农业收入的不足。

政府最近的一项工程改善了村里的饮用水系统,和通过村里的道路,更加便于村民们出售他们的产品,或外出打工。如果他们负担得起,他们会送他们的孩子上学。教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尽管开始一些彝族儿童遇到用第二种语言学习的困难。

赵侯庙仍然有伊莎贝尔在1939年看到耕种的水田,而充足的灌溉用水使水田可以每年种植两季作物,但是,在1992年夏天,山沟下来的洪水冲毁了水田和两座房屋。象这样的自然灾害,或者死亡和疾病,可以突然改变连村里那些生活不错的人们的命运。然而,正如伊莎贝尔在看了今天拍摄的照片后所说的,赵侯庙的大多数人的健康和生活,自从她当年的访问以来,肯定有所改善。

自从1997年二月以来,DORS通过为最贫困的家庭付学费,和在1998年五月建立一项妇女农村信贷计划,一直在帮助赵侯庙的人民。在我们与村民们会谈时,他们解释说,他们缺少开展多元化家庭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例如开展副业,种植经济作物,建立小型家庭企业。他们有改善自己生活的主意,但是没有开展或扩展这些事业的资金。在妇女的参与下设计的妇女农村信贷计划为他们提供了帮助自己和她们的家庭的机会。

关于这个项目的详细情况,参见DORS "农村贷款计划”;关于一个彝族村寨今天的生活状况,参见罗斯1997 年三月写的关于苏古村的研究报告。

罗斯和理查德于1998年在北京拜访伊莎贝尔,她的丈夫大卫,和他们的儿子迈克。

DORS感谢伊莎贝尔与我们分享她的经历和照片。我们非常有兴趣听到在过去的年月访问过这个地区的其他人的故事。

——理查德
定稿于2000年4月

Featured Pages